微信朋友圈让人玩味的关于经典的金玉良言

我总觉得优秀的棋手不一定每一次都能赢得胜利,却每次都能留下最经典的对局。比如说我喜欢看NBA,喜欢看乔丹,乔丹的成绩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经常有精彩的表演,也许再过很多年,大家都不记得他夺过几次总冠军,但是他的那些精彩的动作、经典的比赛通过电视却会给我们留下永久的记忆。我想今后能够留下更多精彩的内容也是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 常昊

拿破仑经典语录 ――作者:何必寻梦 阅读次数:55次 更新时间:2007-12-10 17:18:01 收藏到网摘: 没有机会!这真是弱者的最好代词。 ―― 拿破仑

今天中国文坛之所以如此混乱,没有经典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以致浮躁、狂妄之风四处弥漫(有些人开始还只说自己是鲁迅,因为这老头子也没有写出什么伟大的作品嘛;后来干脆要以托尔斯泰自居了)。 ―― 张柠

当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断裂太大,以至于仅靠一个作家的人格力量,或仅靠短短的时间而不能将那断裂弥合,自然就不可能有经典产生。 ―― 张柠

这里要说的是:近代以来,西方的有经典而拆解、拒绝之,与中国的求经典而不得,决不是一回事;并且,当代西方文学,与鲁迅先生当年“别求新声于异邦”时的情形也已是南辕北辙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当代中国的具体情况,而不能去轻信那些喜欢新潮的“跟潮虫”们的话。 ―― 张柠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回顾40年代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时期成熟的研究论著特别多,整体水平达到了20世纪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准。被后来各专业视为经典的研究著作,大都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被后人视为20世纪大师级的学术人物,如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钱锺书等也主要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其著书立说牢固地确立起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 杨扬

佛法的存在,并不以殿宇、塑像、经典来决定,在有无吻合佛陀本怀与法性的僧团。「佛法弘扬本在僧」的僧,不是伟大的个人,是一个推动佛教的和乐共存的自由集团,不是深山中一个一个的隐者。那家庭化、商业化的,更是「出佛身血」,与佛无缘。 ―― 印顺导师

现在的情形是,不少写作者有兴趣去解构传统的文学经典,让已有的人物性格“多重”,关系复杂,却无力去表现现实的复杂,无力揭示当代人跃动的灵魂与多重人格。这无论如何是一种创作力苍白、想象力贫乏、认知力下降的表现。 ―― 阎晶明

如来圣教──我们都不是佛,怎能知道成佛的道路呢?释尊成佛後,大慈大悲地把成佛的方法说了出来,记载在经典里面。 ―― 印顺导师

所谓经典作品,是那些每一个人都希望已经读过、但无一人想读的作品。 ―― 马克・吐温

杨绛的散文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与西方文化素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她的散文既有丰盈的文气,淡定的气质,同时也有较广博的学识,能够在平和中见锋芒,不动声色中见惊心动魄。在新时期以后的中国散文界,杨绛的地位举足轻重,她的多篇作品都堪称中国当代散文史中的经典。 ―― 王虹艳

在塑造典型形象的传统诗学主张下,人物成为小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人物的真实圆整是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审美标准,但是从神圣叙事到直觉、欲望叙事的审美蜕变则使这一经典理论毫无立身之处――人物形象被置于先锋文学实验的话语策略边缘。 ―― 王虹艳

因为我不喜欢武打片,有人和我说电影里很多段落是李小龙的经典,我又没有李小龙情节,因此不喜欢很正常,但这不说明我说周星驰啊。 ―― 徐静蕾

IT行业已经告别一夜暴富的年代,公司发展不能永远靠经典,经典或许创造一时轰动,但发展只能靠一点一滴,每时每刻的发展,不能有暴富的心理。 ―― 孙武源

单以文学消费而论,如果做普泛化解释,那么任何一种阅读行为都构成消费,都在制作/购买/使用的意义上与社会构成一种商业性交易关系。在这里,“消费”终究是道破了一重天机,它使得原本壁垒森严的文学写作与阅读从专家手中解放出来,变成大众理解世界、参与世界的法宝。所以一种通俗的理直气壮的说法就是:这种消费好得很,为什么不好呢?宁要文化工业的草,也不要精英经典的苗。 ―― 陈福民

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对于今天许多国人来说,这个观念何其陌生,只把自己用做了谋利的手段,互相之间也只把对方用做了谋利的手段,未尝想到自己和别人都是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 ―― 周国平

过去被称之为文学理论的东西,主要是指一种元理论,一种规范化的理论体系,它主要由三大块组成: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阐释,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经典原著的反复注释;其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对此体系进行修补和字斟句酌形成一个庞大的学术场域;其三是对俄苏文学理论和德国古典美学进行阐释,随着改革开放,加进了对欧美现代文艺理论的批判性的论说。这就是我们文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 ―― 陈晓明

经典现实主义的叙事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人既是隐身的,又是无处不在的,叙述视点预示着历史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叙述人始终是一个无穷大的历史主体,文学在整体上对社会历史进行承诺。 ―― 陈晓明

中小学生的“读经”,不仅要读“五四”新文化经典,同时还要读一些西方文化经典,庶几才能塑造出一代青年一种健全的、现代的、开放的、深厚的文化人格,中国文化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现代。 ―― 段崇轩

面对当代文学的时候,经常会忍不住想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的评论者和研究者怎样看待如今的写作,他们会给予这一段文学怎样的定位和评价,会认定哪一部或哪几部作品是值得严肃看待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双重重量的所谓“经典”,而哪些作品又仅仅是代表时代症候的现象文本。 ―― 付艳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