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从东汉年间由印度传入西域,再由西域逐渐传入中原,出家当和尚,便是一件少数人的游戏。
君不见,凡人出家当和尚时,要先把头发剃光,然后受戒,再换上袈裟,便是皈依佛门了,从此每日诵经,青灯作伴,正所谓遁入空门。
在我们的一般想象中,古代人假如对未来失去了期望,“四大皆空”之后,“出家”当和尚,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可是,如果笔者告诉你,在古代“出家”当和尚其实很难,你相信吗?
“出家”当和尚,在古代也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了,因为一旦出家,便不能娶妻生子了,对于我国两千多年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出家当和尚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
即使是“出家”的内在条件具备后,即当事人具有了强烈的出家的主观愿望,但是,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想“出家”就“出家”,想当和尚就能当上和尚的。
因为,凡人要想“出家”,还必须持有度牒。度牒是官府发给的用以证明僧尼合法身份的凭证,是被当时的官方所认可的出家资格证明。
在四大名著《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鲁智深因打死镇关西后被官府通缉,赵员外为了安置鲁智深于五台山上,在上山前曾对鲁智深这样说:“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
这就说明在那时,出家当和尚,必须有一道“度牒”才行,而且这“度牒”也是必须花钱买下的,不是随便就能搞来的。
度牒具体开始于何时,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度牒从唐朝开始就有记载了,而且度牒在唐宋时期很盛行。
度牒上一般会写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职衔)、籍贯、年龄、所住寺院、所诵经典、师名等等,并有尚书省下的祠部所批的批文、签署日期和官署名。
僧尼持有了度牒,便有了合法的身份,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正规的僧人。留居本寺或者行游其他寺院才会畅通无阻,无人刁难。
并且,僧人拥有了度牒,还可免除赋税和劳役、兵役等义务,并可得到官府的保护。
度牒既然有这么大的特权,那么普通人要想得到一本度牒也是很不容易的。你想啊,一个普通百姓不用向官府交赋税了,还不用服兵役了,那朝廷的税收和打仗该靠谁来完成?
因此,在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都不会无偿发放度牒,而且明码标价出售度牒。为了买到这一本度牒,那可不是一笔小的开支。
尤其是宋室南渡之后,军费大增,度牒收入更是成为南宋朝廷收入的一大来源。比如: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度牒每道为一百三十钱,夔州路至三百钱,以次减为一百九十钱。而南宋的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度牒定价为八百钱(《宋史·食货志》)。
元丰至绍熙,一百年的时间,度牒价格增至六倍多,穷人想出家当和尚,那可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