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积累有哪些(积累那么多好词好句有什么用吗)

有家长气愤地说,孩子从小学3年级就开始积累好词佳句,初中又积累3年,到高中还在积累,可写作文仍然干巴巴的,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素材,难道都喂了狗?

这大概是很多家长的困惑,为什么积累了那么多好词佳句,一写作文却没词呢?

这其实是牵扯到语言的使用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在学校里学英语背单词都很痛苦,学了好几年,口语还是不过关。可如果我们到了英国,即使小学没毕业的人,学一段时间也能很流利地对话了。为啥?因为有了语言环境。当你有了语言的使用环境,你天天用,天天练,自然就会了。

写作文同样的道理?

比如我们积累了个词语“皓首穷经”,指人直到年老白头还在钻研经籍,形容勤勉好学,至老不倦。 我们把词语记在积累本上,背诵3遍,认为这个词记住了,可几天就抛之脑后了。

下次写作文时,要形容一个人到老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我们会想起“皓首穷经”这个词吗?大概率是不会的。

为什么想不起来?因为我们只是单纯地去记这个词,却没有去具体地用它,就好比我们背了一大堆骑自行车的操作规程,但如果没亲自去骑一骑,恐怕还是学不会!

我们积累素材也是一样,无论积累了多少的好词佳句,如果没练习如何应用,就等于做无用功。

小时候我们学一个字,老师让我们先把这个字写一写,然后用这个字组词,再用组的词造句。这样,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闭环,这样学会的字词我们都记得很牢固。

但到了后来,积累好词佳句成了作业,很多素材我们都是摘抄完就一扔,没有形成学习闭环,自然记不住,更别提用在写作中了。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给宝宝们提3个建议!

一、素材积累贵精不贵多

积累好词佳句与人物素材都不是多多益善,要力求少而精,你积累的每一个词语都不要浪费掉,都要让它找到用武之地。

老师布置的素材积累任务,宁可要质不要量,保证收集的素材我们写作中都会用到,不要曲高和寡,不要为完成作业东拼西凑,要真正去积累那些我们写作文常用到的素材。

什么是常用到的素材?就好比“青年精神”“理想”“家国情怀”“奋斗”这类高频主题的素材你一定要注意收集,因为它们考试会经常用到。

我以前曾写过一篇《人民日报》的99个常用金句的文章,类似这样的素材我们要注意收集,它们的应用频率非常高。

好词好句积累有哪些(积累那么多好词好句有什么用吗)

而像一些“月坠花折”“流绪微梦”“神醉情驰”这样的词语美则美矣,但使用频率太低,积不积累都无所谓。

二、收集的素材马上用

有次儿子说我“凡尔赛”,我不明白这个词是啥意思,就去网上查了查,原来是指喜欢用反话来衬托自己高贵和表达自己优越感的意思。

我记住了,吃饭时儿子炫耀他做的饭菜好吃,我就把“凡尔赛”这个词也用在他身上。这个网络用语我就学会了。

同理,我们积累的素材一定要马上用起来,否则就被你束之高阁了。

那怎么用呢?

比如你积累了“水光潋滟”这个词,那就可以用它写一句话;你积累了一个名句,就要写个语段把它用进去,这就相当于小练笔,把你积累的素材先练习用一用,有了使用记忆,下次写作文时你才会想起来。

等到周考月考时,你如果能把新积累的素材写进作文里,只需要一次考试洗礼,这个素材就是你的了。

三、热素材冷素材相结合

所谓热素材,就是当下的热门素材,比如202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素材,航天人物素材,大熊猫回家素材等。

这样的素材用在作文里,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增强表达效果。缺点就是太大众化,大家都在写这些素材,缺少新意,不抓人眼球。

所谓冷素材,就是相对冷门的素材,比如词人柳永、书法家赵孟頫、京剧大师程砚秋……这些人物素材不常见,写在作文中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但不被大家熟知,用素材时要注意切题准确。

最好的办法是在作文中冷热素材搭配使用,既紧扣主题,又新颖别致,既典型有代表性,又能凸显文采。

总之,积累素材绝不等同于摘抄,如果你只抄写不去练习应用,那就是个抄书匠。积累素材要少而精,每个素材都要让它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

你用过一次的素材,它也会变成你的;但如果你一次也不用,摘抄了就万事大吉,那你作文词穷的现象永远改不了。

“少摘记,多运用,勤练笔”,这9个字送给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愿你作文起飞,早日作文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