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样对你说作文600字

初中生活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了。在模糊的画面和声音中,我却还清楚的记得我所在的那一届,似乎正教科书变革热潮。好像每一次新教材的试用,都能被我所在的年级赶上。那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就说,将基本的现代汉语语法常识,从教科书中删去,是很不科学的行为。

抛开语文这个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即使只是单纯从应试方面来看,基本的语法知识对于病句辨析和古代汉语文段阅读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从接手自己的第一个班开始,就觉得进行基本的语法讲解非常必要。例子从课本中选取,是再合适不过的。

词的种类

讲解语法基本常识的话,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词性,部分参考书中也将这个问题称为词的种类。总的来说,基本的词性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名词就是事物的名称,不论有形无形,凡是我们能用五官接触,用心忆念的东西,都用名词来表述。如:书、球、生活、知识、火车、胡适、中华人民共和国……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事物原各有各的名称,但有时事物摆在面前,指示一下就够了,不必用本名,或者已经见于前,也无须再用本名,则时候就用代词来代替,如:你、他、我、这个、那个、这里、那里……

动词,是用来表述事物动作的。如:知道、战争、买、生死、答复、批评。这些词都是表示事物动作的,它们都是动词。事物的动作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动作的影像不涉及其他事物的,叫做自动;另一种是事物的动作影像到其他事物的,叫做他动。因此,动词也有自动和他动的区别。判别的标准,稍后的句子成分分析中再详细讲解。

以上列举的三种词在句子的构成中是最为重要的。有了这三种词,简单的句子就可以造成了。例如:

妹妹告诉我 (名词+动词+代词)

阅读文选一,尝试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勾画出你所见的名词、动词和代词,并将代词指代的对象说明。

有了名词、动词和代词三种词语,我们已经可以造出简单的句子了,但既然句子有简单的,就必然有复杂的。复杂的句子,除了以上三种词以外,还要用到别的种类的词。

形容词是限制事物的,我们见到一条狗,为了要和别的狗分别开来,光说一个名词是不够的,常常要加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这些加上去的词就是形容词,如:高低、黑白、远近、好坏……

副词是限制事物的动作和状态的,事物的状态和动作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比如一座高山,有一般高或很高的差别,这些加上去限制事物的动作或状态的词就是副词。此外,如:更、又、非常、十分、慢慢、已经等用来限制事物动作和状态的词也都是副词。

介词是用以和名词和代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宾短语的词,介词的具体情况也将在句子成分分析的部分详细讲解。常见的如把、拿、用、凭借、依靠、按照、在、比等都是介词。

连词,是用来表述它所连接的两个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逻辑关系。连词的用法,将在先秦文学导读中详细讲解。

助词和叹词常出现在古代汉语文本中,且用法较为单一,会在遇到时进行详细讲解。词的种类不外乎就这几种,有了这几种词语,任何复杂的句子都可以构造了。

试着从文选一中勾画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各一个,并用它们造一个复杂的句子。

句子的成分

要判别句子的成分,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句子。最简单的句子是由两个最基本的成分构成的。我们来看例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文选二中的句子:太丘舍去。就是由两种词性的词充当两个最基本的成分而构成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太丘”是被说明,被陈述的对象,句子的意思是围绕他展开的。句子中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成分,我们称之为主语。主语通常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舍去”在这里表示放弃、离开。这两个词是用来解释说明主语的状态的。用来说明主语状态,说明主语是什么、怎么样的成分,我们称之为谓语。谓语通常是由动词来充当的。

不论是什么句子,主语和谓语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分。这个时候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句子中的“去”字,也就是“离开”这个词是不会影响到他人的,所以这个谓语动词明显是之前提到的自动词,而句子中的另一个谓语“舍”,即“放弃”是一个他动词,陈太丘放弃的对象是友人,友人也就是承受谓语动作的对象,只是在这里因为表达简便的需要被省略了,这个成分我们称之为宾语。有了宾语,我们就能构造比单纯的主谓句更复杂的句子,如:客问元方。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主语是可以同时统帅多组动宾关系的,在后来的分句中,不必将主语重复写出。这样的分句,我们称之为省略句。省略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主语。

主语、谓语和宾语,就是我们常说的句子的主干成分。既然有了主干,也就有了相应的枝干成分来对主干加以修饰和限制。我们将修饰、限制主语、宾语的成分称为定语;将修饰、限制谓语的成分称为状语;将补充说明谓语的结果、程度、状态的成分称为补语。再看例文: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文段中的句子:“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句子中被解释、说明的对象是“她”(主语),用于解释、陈述主语状态的词是“听从”(谓语),承受谓语动作的对象是“儿子”(宾语)。位于谓语之前的词及词组“早已习惯”是用于修饰、限制谓语的状语,而位于宾语前的词语“强壮”是用于修饰、限制宾语的定语。在文段后续部分中提到的“找不出”,其主语应该是文段中的“我”,而“找”作为该句的谓语。我们会发现,该谓语之后并没有可以承受这个谓语动作的名词或代词。那么,句子中的“不出”是什么成分呢?答案是补语。这个词是用于补充说明谓语动作的程度或结果的。“我”想要找,结果失败了。

需要注意的是,句子中的定语,通常出现在其修饰、限制的主语或宾语的前方,而状语除了出现在其修饰、限制的谓语前方外,还可以独立成分句,出现在整个句子的开头和结尾。如文选三中的句子:“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在这句话中,第二个分句其实不是完整的、独立的句子,而是表示“我”做出决定的原因,是用于修饰“决定”这个谓语的状语。

我想这样对你说作文600字

常见语病的辨别

病句辨析和改正是在全国各地各考区都会涉及的题型,修改的过程往往是简单的,病句辨析真正的难点在于准确地辨别出句子的错误在哪里,因此有难度的考法采用客观题的形式,从四个句子中选出唯一一个正确的。我们无法准确的辨别句子的正误,源于我们说话的习惯。出国游玩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外国人讲英语的时候似乎也不会句句都符合语法。生活中的说法,其实是有很多错漏的。只是我们平时说话时,讲究的是意思的传达,句法上不够完美,但意思传达到了就好了。在辨析病句的时候,我们要摒弃这种思维,从句子结构、成分的角度来入手。

句子由简到繁,能出现的纰漏当然也是由少到多,我们先来看看最简单的句子。

自然与人,随风生长。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是“自然”和“人”,谓语是“生长”,状语是“随风”。说自然界的风雨可以吹拂并使得自然事物发荣滋长当然是正确的,但稍有生活常识的我们不难发现,一阵风,就可以让我们长大吗?由此我们在最简单的句子中,遭遇了最简单的语病——主谓搭配不当。如前文所述,一个句子中的主语或谓语都可以不止一个,相互之间也可以存在一对象统帅多对象的关系,如例句中,就是两个主语共同统帅一个谓语。命题者为了麻痹学生,通常会将数个主语或谓语搭配在一起,仅在其中一组主谓关系中设置搭配不当的错误。因此,当句子中出现多个主语或谓语的时候,我们需要格外注意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这种设题的思路,在稍后要提到的动宾搭配问题和主宾搭配问题中也是适用的。

我喝饭,吃水。

上述例句虽然篇幅比第一个例句短,但从句子主干成分的角度来说,却是更为复杂的。因为句中的谓语是由他动词来充当的,句子也就需要承受他动词的第三个成分——宾语——的介入。然而,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句子中的谓语和宾语是不搭配的,这是随着句子的复杂化而出现的第二个语病——动宾搭配不当。简单的句子很好看出来,那么复杂的句子呢?

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表现了主人公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

分析这句话的主干成分可以得知,该句子的主语是“青春片”,谓语是“表现”,宾语是“故事”,光看主干的话很容易就能发现,我们不会使用“表现故事”这种搭配,这个句子就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错误。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得到的另一个收获是,绝大多数病句辨析中的病句,都是由一个错误的句子改变而来的。审读可能有语病的句子,应该以句子的主干成分为切入点。审读句子的必要成分是否齐全,各必要成分之间是否相互搭配,就能将句子化简,并分析出潜在的语病。除了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之外,句中的主宾关系也同样可能出现问题,来看下面的例句。

每年入春时,凤鸣湖公园总是一片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的景况。

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是“凤鸣湖公园”,那么谓语是什么呢?

由“是”来引导的判断句、陈述句。

在现代汉语的句子中,常有表示判断或陈述的句子,句子中有一个被我们称为“判断动词”的词语——是。总体看来,因为这个词被算作动词,所以,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和陈述句,将这个词作为整个句子的谓语。因此,在上述例句中,“是”是谓语,“景况”是宾语。句子的主干被提取为“凤鸣湖公园是景况”。这显然不是一个表意准确清楚的句子。且这个句子的问题就在于主宾搭配不当。由此我们还要知道,由“是”引导的判断句或陈述句,是主宾搭配不当这一语病的高发区。

另一方面,阅读古汉语所写成的文言文是,我们会发现,古代人很少使用判断动词,而是将判断句处理成一个句式,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句中的“者……也”连用的句式,被认为是判断句的标志。如果用这句话的意思来分析的话,“陈涉”是被说明的对象,而真正说明了陈涉是什么、怎么样的部分不是“者……也”,而是“阳城人”。因此就古代汉语的表达而言,在“我是老师”这个句子中,“老师”才是“我”的谓语。

清楚两种划分标准的来由,并能在不同时期的文字中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分析句子的成分。

修饰语的顺序问题

现代汉语句子中常见的修饰语是定语和状语,这些修饰语通常是由一个词或词组来充当,但随着二表意需要的不断扩展,定语和状语的内容也愈发丰富起来。各类不同意义的词、短语之间的顺序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具体情况参见以下两个例句。

堂吉诃烦(主语)是(谓语)我们学校的(表领属或处所的定语)一位(表数量或次序的定语)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由动宾短语充当的定语)年轻的(由形容词充当的定语)语文(由名词充当的定语)老师(宾语)。

堂吉诃烦(主语)为表感谢(表目的或原因的状语)昨天(表时间的状语)在电台(表地点的状语)多次(表次数或频率的状语)诚挚地(表情态的状语)为木杳生老师(表对象的状语)点(谓语)歌(宾语)。

在这里需要专门说明的是状语。状语通常是由副词和介宾短语来构成的。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介宾短语。介宾短语是由一个介词加上一个名词或代词构成的短语。那什么是介词呢?识记这个概念需要古代汉语常识的辅助。凡是“以”“为”“于”这三个文言词语的现代汉语意思,所对应的词语,通常都是介词。这三个文言字词也是最为常见的文言介词。至于副词,我们完全不用花费任何精力——凡是可以充当状语,而又不是介宾短语的语言单位,自然都是副词了。

多重否定、重复累赘、逻辑顺序、双向表达和主语一致性的问题

以上的几种情况都是比较特殊且容易判断的语病。多重否定主要是要看清楚否定词的层次,特别需要注意是一些不含“不”字,却表达了否定的意思。重复累赘可参见附录的重复累赘示例。除此之外,句子的表达要符合日常生活中的逻辑,用逗号分别的前后分句主语要一致。

句子成分和语病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用在病句辨析、修改的试题中,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一系列语言现象,总而言之,是基础、必要、重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