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主旋律题材的年轻化表达

作者:马明杰

网络剧《约定》包含了六个单元故事,分别是《年夜饭》《青年有为》《非常夏日》《向往》《青春永驻》《来碗鸭血粉丝汤》,每个单元至少包含了一个约定。比如,《年夜饭》中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马达和未婚妻团聚的约定;《青年有为》中青年技工陈有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修建大兴机场的约定;《非常夏日》中贫困助学的资助人和受助人之间的约定……这些约定涉及脱贫致富、养老与社会保障、发展教育等方面,本质是党和国家与人民的幸福约定。透过大大小小的约定,该剧实现了主旋律题材的年轻化表达,展现出当代年轻人勇于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年轻化,在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中从未缺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在当代儿童的心灵中注入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后,《小花》《雁南飞》《高山下的花环》等把亲情、爱情和青春之美融入革命主题,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近年来,《三大战役》《建国大业》《外交风云》等影视作品以宏大叙事激励年轻人的爱国热情。而在《约定》中,年轻化的叙事手法更为丰富,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主旋律。

其一,当代年轻人成为叙事的主体。传统主旋律影片叙说的主体是英雄,无论不畏牺牲的刘胡兰,还是聪明睿智的潘冬子;无论是缔造共和国的领袖,还是和平时期的建设者……他们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年轻观众有一定的距离。《约定》把年轻人当成叙事主体,讲述当代年轻人的故事,尽力消除剧中人和观众的距离,更好地使观众介入影片的情境,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在剧中,时刻替百姓分忧解难的年轻警察马达、兢兢业业的王牌技师许一航、努力将火锅店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的传承人夏小橹……他们是年轻人的代表,也是该剧叙事的主体。这些人物形象与当代年轻观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年轻观众群体的认同。

其二,把宏大观念蕴含在身边的故事中。一般情况下,宏大的观念表现为美学上的崇高,使观众在感动中产生崇敬之心,并充实观众的理想、化为观众的信念。作为主旋律年轻化表达的策略,在《约定》中,宏大的主旋律理念不断贴近、融入观众的现实生活,在讲述平实故事的过程中感染观众、升华出崇高的理念。比如,剧中马达时常面对观众来讲述他的办案经历、他的家事和同事关系,不断寻求同观众的对话和互动,把传统主旋律影片中有距离的“偶像”变成了身边的普通人,将观众带入剧中,产生亲和之感,进而理解人民警察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群众利益所付出的艰辛。

其三,利用新影像形式贴合年轻人审美。《约定》在影像的制作上,大胆运用新媒体,兼顾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如剧中用AE技术变换记忆中与现实中的城市楼群,形成有空间层次的交互立体视觉效果;用航拍、延时、旋转、180度旋转转场来叙述八千多名工人和设计者共同努力完成建设大兴机场的过程;在人物旁白部分则处理为时下流行的Vlog(视频日志)形式。这些影像形式充满现代感,引发年轻人的关注。

除此之外,该剧以当下年轻人互动、点赞、转发和探讨的话题切入,在情节上频频呼应“网络热搜”“社会热点”,使剧作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感。

玉不讳瑕。从题材看,《约定》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现实主义创作要求艺术故事和场景符合现实生活的情理,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事件之间应该具有必然或可然的逻辑关联。但是,《约定》的某些故事、画面却游离于现实主义的原则之外。比如剧中,“支农猪肉”的养殖户发现买来的饲料有问题,便在猪肉卖出后从用户家“偷走”猪肉,还往用户的信箱里放了一封道歉信和赔偿款,来维护土猪的信誉,这样的故事略显牵强。另外,剧中的部分情节和场景显得不够真实,虽然关注现实,但虚化了现实的沉重感,遮蔽了生活的真实感受,有损于主旋律理念的表达,这也是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在创作时应引以为戒的。

(作者系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