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古典文学爱好者,看了一下几个已有回答,感觉都太简单,许多甚至文不对题,不知所云,就自己答一下吧,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答主青霜先生(想@但没有找到,致歉)以发展阶段和形式入手,体例甚佳。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许多形式尚存争议的赋篇不敢妄下定论,另外各类骈文(如《登大雷岸与妹书》、《与陈伯之书》、《与朱元思书》、《滕王阁序》、《春夜宴桃李园序》等等)自然也不敢将其归入赋体之列。
《汉书·艺文志》说孙卿(即荀卿,亦即荀子)和屈原“皆作赋以讽”。而事实上屈原的作品并不以赋命名,个人认为《楚辞》也和后世对赋体的要求并不一致,故而不将其列为赋中。以赋命名的作品滥觞于《荀子·赋篇》,《汉书·艺文志》列孙卿赋十篇,今荀子赋篇中只有《礼》、《知(通“智”)》、《云》、《蚕》、《鍼(即“针”)》五篇赋和《诡诗》二章。内容说理咏物,采取问答形式,句式整齐,语气接近散文,对两汉辞赋有很大影响,但仍然不是后世所认为的标准的赋体,故仍然不将其作为赋的名篇。
至于“赋”本身,最早只是《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艺术表达手法之一,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文体形式。按照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的解释: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周振甫先生对后八字的解读是“铺叙辞藻,创作文辞,体察物象,抒写情志”,我以为是很准确的。在刘勰之前的秦汉和他之后的梁陈乃至唐代,赋体基本都是按照这一要求发展的。至于到了宋代,文学作品说理风气兴起,赋有开始有了散文化倾向,便是后话了。
题主说的是“最有名”,而非最出色,这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出色的未必有名,而有名却水平着实称不上出色的赋篇也比比皆是。而我尽量选取既出色又比较有名的赋篇。
姑且以作者时代顺序排列吧:
先秦:
宋玉《高唐赋》、《神女赋》:赋的襁褓阶段,但已经和《风》《骚》产生了明显的区别,但讽谏之义保留了下来
(另:有答主提到《登徒子好色赋》,我之前看完感觉无论艺术水品还是思想境界都不算太高,除了留下“登徒子”这个后世流氓的代称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宋的《九辩》显然更出色)
西汉: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体现出由楚辞“骚”体到赋体的明显转变
枚乘《七发》:开汉大赋之先河,并在后世形成了“七体”这一独特形式;记“观涛”一节尤为雄浑壮阔
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即《子虚》《上林》二赋):汉大赋的最高成就,没有之一,使得赋体在刚刚蹒跚学步时便走出了一个堪称辉煌的高峰
王褒《洞箫赋》:咏物赋出现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承袭大赋讽谏传统
(另:子云一向以“四大赋”闻名,除上述两赋还有《长杨赋》、《河东赋》。此外还有小赋多篇,如《太玄赋》,也很有特色)
东汉:
班彪《北征赋》:纪行赋之始
班固《两都赋》:京都赋之肇始,此后的《二京》《三都》都来源于此
张衡《二京赋》:和上面两篇一样都是汉大赋的绝响,此后大赋开始向小赋转变
《归田赋》:述志赋代表作
赵壹《刺世疾邪赋》:变汉赋典丽委婉为通俗率真
蔡邕《述行赋》:抒情小赋佳作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极尽铺陈
王粲《登楼赋》:抒情赋杰作
(另:其实我个人觉得王仲宣的《思友赋》、《槐树赋》等其他几篇小赋也写得很清新,奈何名气不大,就不列入其中了)
曹植《洛神赋》:名气够大,不用评价
魏晋(尽管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但在赋史上,还是习惯这样划分六朝辞赋):
向秀《思旧赋》
左思《三都赋》
(另:三张二陆两潘的辞赋作品中也有杰出之作,如潘岳《籍田赋》、《闲居赋》,陆机《述思赋》、《感时赋》等等,但都未出汉时抒情小赋之窠臼,无甚新意)
木华《海赋》
郭璞《江赋》:铺写长江,优劣都很明显
南北朝:
谢惠连《雪赋》
鲍照《芜城赋》:上承《诗经》“黍离之悲”,下启美成“冷月无声”
谢庄《月赋》:与族兄谢惠连所作《雪赋》一样俱是清新脱俗之作
江淹《恨赋》、《别赋》:清丽奇巧,宋玉遗音
庾信《枯树赋》:抒写“乡关之思”,教员晚年曾多次吟咏
《哀江南赋》:古今骈赋之首,即使是放在整个辞赋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都可以成为当之无愧的巅峰,杜工部之诗可称“诗史”,此篇亦有“赋史”之称,可谓名副其实。庾子山本人也凭此赋与司马相如遥相呼应,成为汉魏六朝赋体文学一首一尾的顶峰
(另,作为子山粉,还是要推一下他的其他不太出名但也相当了不起的作品,如《春赋》、《小园赋》、《荡子赋》等等,各具特色,尽态极妍,当得起“清新绮丽”四字)
隋唐以降的赋我就不太了解了,毕竟此时的赋已经渐渐脱离“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原义,只能以我高中生的水平列一些人尽皆知的作品:
唐代:
李华《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开篇就把气势提到顶峰,初一读到,至今念念不忘
杜牧《阿房宫赋》:人教版教材课文,不解释
宋代:
欧阳修《秋声赋》:欧阳子秉烛夜游,忽闻西南秋声,令人神往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课文,不解释
明清文学作品更趋散文化,已没有什么十分优秀或出名的赋出现了。